自幼喜欢诗词,尤其是七言,虽然至今连唐诗三百首都背不出三分之一,但总能在不经意间想起那些佳句;学生时代常常畅想自己能月下独酌,赋诗一首,也可能会有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情怀;又可能会有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感觉。当然,前者是五言,后者是词,与我喜欢的七言无关,但无碍。
上班后喜欢旅行,至于别人的旅行,其实只能说是去溜达。难得的休假,不出去溜达溜达都对不起放的这假。到别人待腻的地方溜达,在相对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大家都喜欢上了这种生活方式,一到周末,或三五好友,或拖家带口,去人挤人式的“旅游”一番,到地方吃饭排队、厕所排队,剩下的就是拍照发朋友圈,荣获一番已阅式的点赞评论。回想起来,都会留下一句,下次再也不出门了,然并卵。
能!
无意中看到家里有一本书《跟着诗词去旅行》,想起来是当时为了拼单买的,回来也没翻过,今天收拾书柜看见了,就翻了翻,其实,和别的很多游记一样,别人眼里的风景,也是介绍着去过的每一座城,但每一个开篇配上一首与这座城相匹配古诗词,每一座城都有它特有的魅力,可以用不同的诗词来代表自己。
之于西安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品不尽盛世长安的爱情……
之于敦煌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道不出大漠荒凉的友情……
之于绍兴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舍不掉山水之间的心情……
一首诗,一阕词,一个世界,也是诗人当年游历此城时的所感所悟,这就让整个游记就变得诗意起来,让人挤人式的旅游回归休闲放松之本真,起码在心情上是这样。
我不是推荐书,毕竟旅行这事,千人千面,每个人对于美的看法千差万别,没有定论。
只是觉得,游记这么来抒写,抑或可以成为读者去旅行的攻略方式之一。
诚然,我出行不太做特别详细的攻略,仅仅涉及到目的地、路线以及住宿,总觉得如今的生活、工作都是在被支配着前进,旅行这件事应该跳出被支配的攻略。显然后者所谓的支配其实是自己本身对于本次旅行的一个规划,在最终抵达时不会因为没有准备而陷入某种慌乱。
但想想如果真的准备去往一个地方,在被支配的攻略里加一首诗词,领略当年作者在这里写出流传至今的作品意境,似乎也是别有一番风味吧。
突然就特别羡慕这些诗人,游历四方,邀几个好友,酌几杯小酒,写几首小诗,却流传千古。
相比于别人出门直奔目的地,我倒是喜欢路上的风景。
大二的时候,四个好友去华山,相比于看日出,印象最为深刻的其实是爬山,夜里爬山大多是年轻人,也以西安及周边大学学生为主,一路上虽然都不认识,但冷不丁传来的逗笑也是惹得大家忘记了疲惫。苍龙岭在月色的衬托下显得既巍峨又让人不寒而栗,宛如鸵鸟蛋大小的回心石也让人笑得前仰后合。
开车去青海,晚上11点进入西宁市区远没有穿过麦积山、路过黄河、走过一小部分戈壁、体验夏秋冬三季那样让人精神抖擞;踏入二郎剑景区的景象远远不及来时油菜花映衬在青海湖面那样心旷神怡;走进茶卡盐湖景区远不及开车三四个小时路上牛羊成群的草原那样让谁心情舒畅。
过年去北京,王府井的烤鸭远不及吃着飞机餐,看着脚下大好河山那样让人不由得感叹。
有没有一种感觉,沿路的风景让你流连忘返,只是因为你没有到达此行的目的地,而当你从某个景区返回的时候,会用四个字概括:不过如此。
当然了,也不能一概而论,毕竟自己去过的名山大川不太多,也不要班门弄斧。
旅行,行的是路,旅的是心情。
所以《跟着诗歌去旅行》,对我来说,不如叫《带着诗歌去旅行》,
以诗作陪,以歌为伴,
让旅行如诗,似歌。
版权声明:①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②如涉及版权联系(izhailong#qq.com)删除!
转载请注明:一首诗,一座城,带着诗,携着歌,去旅行 || https://www.izhailong.com/498.html
暂无评论